JB_T 10007-2012 大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为1000mm~3000mm)

ID

F26AE84D3CAA4D2DADEE741E75AF93A9

文件大小(MB)

0.88

页数:

15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8-14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17.040.30,J 42,备案号:36490—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 10007—2012,代替 JB/T 10007—1999,大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为1 000 mm~3 000 mm),Large outside micrometer,(the measuring range is from 1 000 mm to 3 000 mm),2012-05-24 发布2012-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大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为1 000 mm.3 000 mm),JB/T 10007—2012,*,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邮政编码:100037,*,210mmX 297mm , 1 E卩张?27 千字,201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定价:18.00元,*,书号:15111 ?10587,网址:http: //www.cmpbook.com,编辑部电话:(010)88379778,直销中心电话:(010)88379693,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版权专有侵权必究,JB/T 10007—2012,目 次,前言 II, 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 1,4型式与基本参数. 2,4.1 型式2,4.2 基本参数. 3,5 要求.3,5.1 外观.. 3,5.2 相互作用. 3,5.3 材料.. 3,5.4 标尺标记. 4,5.5 尺架.. 4,5.6 测量カ和测量カ变化4,5.7 测微头 4,5.8 指示表 4,5.9 测量面 5,5.10 最大允许误差.. 6,5.11 校对量杆. 6,6检查条件 6,6.1 平衡时间. 6,6.2 温度允许偏差 6,6.3 检查方位. 6,7 检查方法.. 6,7.1 外观.6,7.2 相互作用. 6,7.3 尺架刚性的检查.. :.. 6,7.4 测量カ和测量カ变化 6,7.5 测微头的示值误差.. 7,7.6 指示表 7,7.7 测量面 7,7.8 示值误差.. .8,7.9 校对量杆. 8,8 标志与包装 8,附录A (资料性附录)校对量杆的尺寸偏差10,附录B (规范性附录)测微螺杆轴向窜动和径向间隙的检查方法.. 10,图1可调测砧大外径千分尺..2,图2带表大外径千分尺 2,I,JB/T 10007—2012,-JUL. —J—,刖 R,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B/T 10007—1999《大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为1 000.3 000 mm)》,与JB/T 10007—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大外径千分尺测微螺杆的螺距范围规格(本版的第1章,1999年版的第1章);,——重新定义了大外径千分尺的有关术语和定义(本版的第3章,1999年版的第3章);,——增加了大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端直径规格(本版的421, 1999年版的4.4);,——增加了对测砧及测微螺杆(或测微头)伸出尺架(或相应的固定导向件)的长度要求(本版的,4.2.2);,— —修改了对大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的规定(本版的4.2.4, 1999年版的4.1、4.2);,— —增加了对锁紧装置的作用性能要求(本版的5.2.2);,一—修改了带表大外径千分尺对指示表的预压缩量的要求,将定量要求改为定性要求(本版的5.2.4,1999年版的 5.16.3);,— —增加了对带表大外径千分尺工作时活动测砧的伸缩行程范围的要求(本版的5.2.5);,— 增加了对尺架、测微螺杆、测砧的材料要求,并引用GB/T 1216—2004的相关要求(本版的5.3);,— 增加并调整了对标尺的要求,并引用GB/T 1216—2004的相关要求(本版的5.4);,— —增加了对尺架上设置吊装孔(槽)的要求(本版的5.5.2);,— —增加了对带表大外径千分尺活动测砧的测量カ及测量カ变化的要求(本版的5.6.2);,一ー用“最大允许误差”术语代替“示值误差”术语对示值指标做出规定(本版的5.7、5.10, 1999,年版的5.11、5.12);,— —增加了对带表大外径千分尺指示表的表盘标尺标数的要求(本版的5.8.2);,— —删除了对指示表测量杆轴线应与测砧移动方向一致的要求(1999年版的5.16.5);,— —增加了对带表大外径千分尺测砧部件的回程误差要求(本版的5.8.3);,— —修改了测量面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本版的5.9.2, 1999年版的5.8);,.——修改了测量面的硬度要求(本版的5.9.3, 1999年版的5.7);,— —修改了对两测量面的偏位要求(本版的5.9.4, 1999年版的5.3、A7);,— —修改了对测量面的平面度要求(本版的5.9.5, 1999年版的5.10);,— —修改并调整了对测量面平行度的要求,并给出了计算公式(本版的5.9.6, 1999年版的5.12);,— —修改并调整了对大外径千分尺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并给出了计算公式(本版的5.10, 1999年,版的5J2);,— —修改了对校对量杆尺寸偏差的要求(本版的5.11.2, 1999年版的5.13);,— —修改了对校对量杆测量面及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本版的5.11.3, 1999年版的5.15);,— —增加了检查条件章节,并对大外径千分尺主要技术指标的检查方位提出了统一要求(本版的第,6章);,— —删除了 1999年版标准的附录A,并将其内容经修改后并入本版标准的相关章节(本版的第7章,1……

……